打开微信扫一扫
金秋九月,丹桂飘香;杏坛筑梦,师者如光。在第 41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 “ 四有 ” 好老师,学校对过去一学年涌现出的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给予表彰,授予 徐海龙、刘超、陈驰、董振邦、刘柳 五位同志 “ 师德标兵 ” 称号。
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的 “ 师德标兵 ”—— 他们以三尺讲台为阵地,用匠心深耕教育沃土;以一言一行作表率,用热爱点亮学子心灯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榜样,聆听他们以师德为帆、以责任为桨的育人故事。
师德标兵 徐海龙
徐海龙,男,中共党员,硕士研究生学历,教授,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,硕士生导师,贵州民族大学第六届教学骨干,省级一流课程《线性代数》负责人。
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求真务实,关爱学生,为人师表,在教书育人、科学研究、技术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。
三尺讲台守初心,一腔赤诚育桃李。 他爱岗敬业,主讲《线性代数》《离散数学》等课程,年均教学工作量 300 学时。获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、二等奖 2 项,获贵州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1 项、三等奖 3 项,获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3 项。
创新教法破陈规,深耕课堂树新人。 他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工作。在课堂上引入研讨式教学,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,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。主持完成省级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各 1 项,主编《线性代数》教材 1 部。
格物致知求真理,研以致用育英才。 他注重教育教学研究,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6 项,其中,国家级 3 项,省部级 2 项,地厅级 1 项;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;发表学术论文 18 篇,其中, SCI 论文 5 篇, EI 论文 2 篇;出版专著 2 部,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9 件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 件。
师德标兵 刘超
刘超,男,无党派人士,博士研究生学历,副教授,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,贵州省 “ 金师 ” 。
他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,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潜心教学与科研,以无私的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。
教研相长,创新育人。 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,他引入虚拟仿真、教育数据挖掘和大语言模型等技术,重构教学活动和课程评价。通过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,构建了对接工业需求的实验体系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。获省部级教改项目 2 项,主讲课程获批贵州省 “ 金课 ” 。
以赛促学,以学促用。 在人才培养方面,他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。依托学科平台,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机器人竞赛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。近三年,他指导的学生竞赛团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,获国家级一等奖 7 项、二等奖 12 项,其中,在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连续三年斩获国家级一等奖。
深耕科研,成果丰硕。 在科学研究方面,他主要从事动力学系统与控制相关的研究,尤其在智能无人系统、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等前沿方向上持续深耕。近三年,主持省部级项目 3 项,发表相关领域 SCI 、 EI 论文 8 篇。
师德标兵 陈驰
陈驰,女,中共党员,硕士研究生学历,副教授,国际教育学院教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求真务实,关爱学生,为人师表,在教书育人、科学研究、技术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。
潜心教学臻至善,春风化雨润无声。 她善于采取学科交叉融合方式授课,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传播,主讲课程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一流课程、国际化课程,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1 次,获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5 次,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1 次,二等奖 3 次。
慧心引路启创新,学用相长结硕果。 她悉心指导国内外学生参加各类竞赛,学生团队成绩斐然:获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金奖 2 项、银奖 4 项、铜奖 1 项,省级银奖 2 项、铜奖 1 项,获 “ 感受中国新时代 ” 主题征文摄影和短视频大奖赛全国一等奖,以及东盟教育交流周微视频大赛一等奖、汉字听写大赛二等奖、演讲和征文大赛二等奖等优异成绩,深受学生欢迎。
深耕研途拓新域,智慧服务显担当。 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,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、省教改项目、教育部 “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” 项目, 2024 年获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大项目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;撰写的资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,努力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服务发展的智慧力量。她身兼多职,勤勉敬业,多次荣获学校 “ 优秀教师 ”“ 优秀档案员 ”“ 优秀辅导员 ” 等称号。
师德标兵 董振邦
董振邦,男,九三学社社员,博士研究生学历,副教授,文学院教师,曾获 “ 优秀教师 ” 荣誉称号。
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治学严谨,善于引经据典启发学生思维;关爱学生,细心答疑解惑,如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,在教书育人、科学研究、技术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。
深入浅出,趣解语言奥秘。 他授课生动,能化繁为简,善于用奇趣案例解析枯燥专业理论,课堂氛围活跃,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。不仅传授知识更是方法引领,深耕理论,见解独到,引导学生思考、发问、验证,使学生受益无穷。
厚积薄发,乐育桃李芳华。 他对音韵学、实验语音学、语用学等领域有十余年的深耕和沉淀。能够将浩渺烟海的专业知识凝练为精粹,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娓娓道来。有 “ 薄发 ” 源于 “ 厚积 ” 的从容与自信。近年来,获批教育教改类项目 4 项,组织召开 “ 全国首届民族地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交流研讨会 ” ,担任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点学科带头人。
精研深耕,勇攀学术之峰。 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 1 项,贵州省哲社项目 2 项,教育部项目 2 项,厅级项目 4 项。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 3000 字以上头版理论文章 2 篇,近三年发表 CSSCI 论文 2 篇。发表北大核心及以上级别论文 8 篇,出版专著 1 部。 2021 和 2023 年获得学校 “ 优秀科研工作者 ” 荣誉称号。
师德标兵 刘柳
刘柳,女,中共党员,硕士研究生学历,教授,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,硕士生导师,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,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,中国健美健身独立培训师,健美操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员。
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求真务实,关爱学生,为人师表,在教书育人、教学研究、技术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。
坚持育人初心,提升专业素养。 她是国家级一流课程主讲教师,省级教学名师,省级 “ 金课 ” 负责人,省级优秀班主任,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。曾获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优秀教练员、全国广场舞冠军赛优秀教练员(特等奖),受邀担任全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、全省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评委。
坚持严谨治学,授课不失风趣。 她善于将典型实践案例融入专业课教学中,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努力培养探究能力。授课不失风趣,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非常严格,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学术讨论,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。
启发学生创新,注重学用融合。 她重视教学创新,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。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健美操比赛一等奖,全省民运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第一名,全省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一等奖,全省全民健身操比赛一等奖, “ 挑战杯 ” 校赛一等奖, “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” 校赛铜奖和优秀奖。近年来,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 5 项,主编教材 1 部,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。
供稿:教工部
一审:潘小露
二审:何 春
三审:王 恋 邹 璿